个人是否应该选择自己的激励措施?来自正念冥想干预的证据
原标题:Should Individuals Choose Their Own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5 分
关键词
摘要
传统上,促进行为改变的激励措施是被分配的,而不是被选择的。在本文中,我们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一种替代方法,即让人们从一个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和奖励性的选项菜单中选择自己的激励措施。当个体是异质的并且对其成本和收益有私人信息时,我们从理论上表明,让他们选择激励措施可以改善遵从性和福利。我们在一个基于每日冥想课程的实地实验中测试了理论预测。我们随机将一些参与者分配到两种激励方案之一,并允许其他人选择这两种方案中的一种。正如预测的那样,参与者根据政策制定者的目标(部分)进行方案选择。然而,与我们的预测相反,可以选择的参与者完成的课程显著少于被随机分配的参与者。由于结果并非由不良选择驱动,我们推断,让人们在激励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可能会引入阻碍遵从的心理效应。本文由行为经济学和决策分析的Axel Ockenfels接受。资金支持:本研究由Zilveren Kruis Zorgverzekeringen N.V.资助。补充材料:在线附录和数据文件可在https://doi.org/10.1287/mnsc.2021.04157获取。
AI理解论文
这篇论文探讨了通过选择激励方案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条件,并通过实地实验验证了理论预测。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理论模型
论文首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描述了一个由理性、自私和风险中立的代理人组成的目标群体。代理人之间的差异仅在于他们对冥想的感知收益,这些信息是私有的。每个代理人在每个时间段内都会了解到冥想的机会成本,并决定是否冥想。冥想会带来确定的健康收益和成本,并产生对政策制定者的正外部性。由于代理人不考虑冥想的正外部性,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货币激励来提高整体福利。
论文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两种激励方案:恒定激励方案和连续激励方案。恒定激励方案在每个冥想的时间段给予固定的货币奖励,而连续激励方案在连续两个时间段冥想时给予奖励。政策制定者可以决定是将代理人分配到其中一个激励方案,还是让代理人自行选择。
实验设计
实验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进行,参与者是学生,实验分为三个处理组:控制组、随机组和选择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访问冥想音频文件,随机组和选择组的参与者还会因完成冥想而获得报酬。随机组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恒定或连续激励方案,而选择组的参与者可以选择他们的激励方案。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恒定和连续激励方案都显著增加了平均冥想频率,且效果几乎相同。高感知冥想收益的参与者在被随机分配到连续激励方案时冥想更多,而低收益的参与者在恒定激励方案下冥想更多。尽管理论预测选择会增加冥想频率,但实验结果显示,允许选择激励方案的参与者冥想频率显著低于随机分配的参与者。这一意外结果主要由基线时未冥想的参与者驱动。
可能的心理机制
论文探讨了选择本身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排除了选择不当的可能性,推测选择行为可能通过自我信号产生了消极影响。其他可能的解释,如后悔规避、展示差异或对选择的厌恶,并未得到支持。
贡献与结论
论文的贡献在于展示了货币激励可以有效增加冥想频率,并揭示了选择激励方案可能产生的反效果。尽管理论预测选择应增加参与度,但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可能适得其反。论文为设计更有效的行为改变激励方案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货币激励的潜力。
专业术语解释
-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 正外部性:指某一经济活动对第三方产生的积极影响。
- 货币激励:通过金钱奖励来激励个体采取特定行为。
- 自我信号:个体通过选择行为向自己传递关于自身能力或特质的信息。
通过这篇论文,读者可以了解到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货币激励的潜力,以及选择激励方案可能带来的复杂心理效应。这为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Chat Paper
当前问答基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