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出行采纳的认知与实践:对中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比较分析
原标题: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Low-Carbon Travel Adop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Institutions
5 分
关键词
摘要
本研究调查了影响中国职业院校学生和教职员工采用低碳出行方式的因素。作为中国对可持续城市发展更广泛承诺的一部分,推广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汽车共享和电动车等可持续交通方式至关重要。鉴于教育机构在塑造可持续行为方面的战略作用,本研究针对学生和教师评估他们对低碳出行的意识、意愿和实际行为。研究采用计划行为理论(TPB)指导的定量方法,利用描述性分析和逻辑回归模型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因素,两个群体在低碳出行策略的有效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例子包括拼车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以及教育水平对教职员工采用低碳出行意愿的影响。这些发现为促进低碳出行的障碍和机遇提供了细致的见解,并为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的讨论做出了贡献。研究强调了根据不同人口群体的具体需求和偏好量身定制的本地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重要性,以促进向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的转变。
AI理解论文
该文档是一篇关于低碳出行行为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人口群体在低碳出行意识、意愿和实际行为方面的差异。研究特别关注杭州市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旨在为可持续交通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低碳出行成为城市交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人口的整体分析,缺乏对不同人口群体细微差别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对杭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分析他们在低碳出行方面的认知水平、意愿和实际行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理论框架
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由其意图决定,而意图又受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该框架适用于探讨不同人口群体的环境行为,强调个体认知和社会压力如何影响环境决策。
研究假设
研究提出了三个主要假设:
- 假设1(H1):学生和教师在低碳出行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由各自群体的独特因素影响。
- 假设2(H2):学生和教师在采用低碳出行实践的意愿上存在差异,各自群体的意愿受不同因素影响。
- 假设3(H3):学生和教师在低碳出行的实际行为与其表述的意愿之间存在差距,表明意图与行动之间的常见不一致现象。
方法与数据收集
研究在2023年9月至10月期间进行,向杭州市五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发放了400份问卷,最终收集到385份有效问卷,响应率为96.25%。通过面对面访谈,确保了对受访者观点的全面理解。问卷数据用于构建逻辑函数模型,分析影响低碳出行意识和意愿的因素。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群体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 意识差异:学生群体对低碳概念的意识较为一致,而教师群体在意识上存在较大差异。
- 意愿差异:尽管两组在低碳出行的支持和意愿上表现出高水平,但教师群体的意愿更为强烈。
- 行为差距:两组在实际行为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表明尽管态度积极,但未必转化为一致的行为。
结论与贡献
研究揭示了杭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在低碳出行方面的意识、意愿和行为的差异,强调了人口统计因素在可持续交通方法采用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教育领导者提供了实用见解,帮助设计针对特定人口群体的干预措施,促进低碳出行。
专业术语解释
- 计划行为理论(TPB):一种心理学理论,解释个体行为由意图驱动,意图受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
- 逻辑函数模型:一种统计模型,用于预测二元或多类别定性变量或数值变量的概率。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比较分析,研究不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支持,还满足了杭州市城市发展的具体需求。研究强调了不同人口群体在低碳出行选项上的参与方式,提供了可扩展和适应性强的本地化干预措施的见解。
Chat Paper
当前问答基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