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脱离及其对青少年和年轻人网络欺凌的影响
原标题: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Effect on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5 分
关键词
摘要
网络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其危害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很少有人分析网络欺凌与源自发展心理学的道德脱离概念之间的复杂内在关联,尤其是道德脱离对网络欺凌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关系因素对道德脱离的影响,并分析道德脱离对网络欺凌的内外机制的影响来探讨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同伴规范通过施加压力和责任转移,深刻影响青少年和年轻人对社会和道德的看法,从而支持网络欺凌行为。此外,道德脱离可以通过形成内群体和外群体、改变网络欺凌行为的内化方式、为网络欺凌提供合理化等方式来支持网络欺凌。通过研究这一主题,可以支持减少和预防网络欺凌。此外,该分析有助于理解社会关系对青少年和年轻人道德行为和决策观念的影响程度。
AI理解论文
该文档是一篇关于**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与青少年和年轻人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作者Cincy Cheng通过分析道德脱离对网络欺凌的内在和外在机制的影响,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该论文的详细总结:
1. 引言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欺凌成为一个显著的负面现象。网络欺凌的定义包括故意伤害、重复攻击、感知伤害、权力差异、匿名性以及互联网的无处不在。该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道德脱离是由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如何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由来减轻对受害者的内疚感和悔恨感。尽管道德脱离的定义已被明确,但其在网络欺凌中的自我代理性尚未被深入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外部关系对道德脱离的影响,探讨其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网络欺凌中的作用。
2. 同伴压力对道德脱离的影响
同伴压力是影响青少年和年轻人行为的重要因素。Yang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展道德脱离技能时,通常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同伴压力可以将欺凌行为转变为规范行为,并迫使青少年将其作为道德标准的一部分。归因于他人是道德脱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机制,个体将有害行为的责任归咎于他人,而非自身意愿,从而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3. 道德逃避机制对网络欺凌的影响
3.1 内在机制
在网络欺凌发生后,施害者需要内部合理化其行为。后果扭曲是一个常用的机制,通过最小化或忽视对受害者的实际伤害,施害者可以自我正当化,从而避免负面情绪如内疚感的出现。道德正当化则允许施害者将其行为视为“个人和社会可接受的”,因为这些行为被认为具有功利主义目的。
3.2 外在机制
道德脱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去人性化,即将人类的特性从个体身上剥离,使其成为低于“正常”人类的对象,从而为对其的任何侵害行为提供道德正当性。在网络欺凌的背景下,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互动和互联网的匿名性,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容易。群体效应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人们倾向于根据群体规范来形成对特定主题和对象的看法,从而形成内群体和外群体。外群体更容易成为去人性化的目标,尤其是在发生积极的敌对矛盾时。
4. 限制与未来展望
该研究的发现存在一些限制。尽管同伴是影响青少年和年轻人道德脱离的重要社会关系,但其他关系如家庭成员也可能产生类似影响。此外,个体化因素如年龄、性别和个性也可能影响道德脱离对网络欺凌发生的影响程度。
5. 结论
论文总结了影响道德脱离存在的多种因素,其中同伴压力是一个重要因素。道德脱离与网络欺凌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分析网络欺凌发生的原因时不可忽视。通过分析道德脱离在网络欺凌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心理,并为网络欺凌的干预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论文引用了多篇相关研究文献,以支持其论点和分析,包括对网络欺凌定义的分析、道德脱离理论的机制、同伴压力的影响等。
通过对道德脱离和网络欺凌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该论文为理解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网络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Chat Paper
当前问答基于全文